主播蜂拥蹭流量,该管管了
评论君说
“蹭流量”作为一种新现象,要给予准确的定性可能比较难,需要摸索“管一管”的边界。
新华网客户端 图
作者 | 守一
近日,河南郑州一位“96岁摆摊奶奶”又在网络走红。各地的自媒体主播蜂拥而至,围集在她的摊位前搞直播。4月11日,据现场一位目击者称,疑似有路人报警称主播们干扰奶奶工作,民警到场劝离一名未带证件人员。
从之前的拉面哥到现在的摆摊奶奶,直播时代不断有普通人意外走红,随之而来的蹭流量行为也就成了“标配”。对一些没底线的蹭流量,舆论的反感声音越来越大,但到底怎么定义“蹭流量”,该怎么“管一管”这些行为,却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。
澎湃视频 截图
“蹭流量”该如何界定
见识过拉面哥家门口密密麻麻的主播画面,很多人会本能地觉得,这太过分了,严重干扰了当事人的生活。然后会很自然地呼吁,这种事要“管一管”。问题在于,具体该如何操作?
一个素人的网络走红,往往带有偶然性,但走红也就意味着,有大量的人传播和围观,是滚雪球般逐渐扩散的过程。
事实上,这种草根直播或者说展现草根生活的直播,不完全是负面的,也可以为很多网络“素人”改变命运提供机会。就拿拉面哥来说,“成名”显然也不全是坏事,他的劳动可以换来更多、更好的回报,甚至还可以给所在地区带来人气和关注度。
所以,最开始对拉面哥的关注和传播,或许还能做一些善意的解读。在他走红之后的那些过分的蹭流量,应该归入恶意的行列。
权衡当事人以及整体社会利益来看,可能从内容上界定“蹭流量”更合理。正常的、真实的、经过当事人同意的直播,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,就不妨允许存在。
但如果是一窝蜂的追星式直播,扰乱到当事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,或有虚假宣传、标题党等恶意行为,或将直播对象作为吸引流量、获得打赏的生财捷径,则可归入“蹭流量”之列,应该加以严格管理。
无论是拉面哥还是摆摊老奶奶,身边那些驱之不散的主播,都在相当程度影响了他们的生活。其实不光是当事人,突然聚焦的人群,对周边群众也可能造成干扰。“不要过度打扰”,也成为很多网友的心声。
“管一管”的主体该是谁
从内容界定的话,“管一管”的首要主体显然是平台。一个网络热点人物出现之后,相关消息可能很快井喷。其中有些可能是善意地关注,有些不乏通过夸大宣传、虚假宣传等行为,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。
这些内容按照现有法律法规来看,未必能达到要打击的程度。但平台作为服务提供商,也有权利或者责任,为保证平台的内容生态,而提出更具体的管理规则。前提是这些规则透明、具体,能够让用户实现稳定的预期。
在拉面哥事件之后,一些短视频平台就曾表态加强了监管。一旦发现过度消费热点当事人的行为,会采取下架、不推荐等处理。但这样的表态还是有些含混粗放,有必要结合一些具体案例,通报平台的处理标准,这样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内容导向,让主播们更明确边界。
澎湃视频 截图
在平台之外,更重要的“管一管”主体可能在线下。现实中,拉面哥或者摆摊奶奶都可以报警寻求法律援助,只是现实中通常会有各种顾虑,比如考虑到自己的社会口碑等,只能选择容忍。
但考虑到这些聚集行为通常出现在公共空间,极有可能影响交通、或者干涉他人生产生活,可能涉嫌扰乱公共秩序。地方相关行政部门或者警方,也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果断出手。
因此,未必要对那些主播一刀切进行追责,或许可以更灵活地应对。比如现场劝离等做法,也可以发挥作用。
“蹭流量”作为一种新现象,要给予准确的定性可能比较难,无论是线上平台还是线下相关部门,也还需要摸索“管一管”的边界。重要的是,要让人感受到这事儿是有人“管”的,而不能放任非理性乱象蔓延。
※ 编辑|李勤余
※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
推荐阅读